7月11日下午,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南都记者获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
何镜堂在会上表示,“作为一名建筑师、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与我并肩奋斗的团队,属于培养我的祖国和时代,以及无数在千千万万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奋斗者。”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何镜堂认为,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营造,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印记。通过建筑,不仅能够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还能传递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开放。“从深圳科学馆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我和团队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一个个建筑精品记录着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
何镜堂在会上发言,青年是未来的脊梁,作为教师,唯有将经验化为阶梯,方能托举他们攀登更高峰。2011年,何镜堂捐款并推动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学术与创新。“令我欣慰的是,我已培养近200位硕博士生,学生中先后涌现出5位国家、省级设计大师、18位国家青年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在会上表示。
最后,何镜堂表示,自己将牢记嘱托,用建筑记录时代,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话语体系,让中国建筑登上世界之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终身!”
主持设计多项标志性建筑
获奖无数却淡泊名利
何镜堂于1938年4月出生,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荣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相继主持设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公祭主场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展示了其对建筑设计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他概括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是建筑的人生。”他所设计的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百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国家和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的体现。中国馆雍容大度、典雅端庄的形象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承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凸显了国家公祭的庄重与尊严;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展现了“扬帆领航、腾起筑梦”的上海合作组织精神;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等作品,都深深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博览建筑创作精髓。这些建筑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各种需求,更在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上,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获奖无数,却淡泊名利。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他主动捐出200万元,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推动各方捐赠1150万元,用于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创造性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
何镜堂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空间环境。”这是何镜堂对建筑理念的定位,也是他以提升中国人居空间为追求,将人生融入为社会大众设计“美”的空间中的“建筑人生”写照。
在数十年的设计实践中,他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以“整体观”为指导,重点研究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重点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以“地域性”为指导重点研究建筑与特定地域环境的关系;以“文化性”为指导重点研究建筑的文脉传承问题;以“时代性”为指导重点研究现代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互动中指导建筑实践,检验和深化该理论体系。
他强调建筑设计应注重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正式亮相,这座由何镜堂主持设计的中华文化殿堂正是他建筑理论的鲜明体现。他认为广州国家版本馆是中华文化的典藏库,也是文明种子的基因库,它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他说:“我希望这个展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成为传世之作。”他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提炼“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的建筑定位,借鉴岭南园林手法,以文沁主楼为主体,沿中轴线设计亭台楼阁,构建完整的建筑群落;整体风格融合了岭南骑楼的传统理念,用现代手法设计了风雨廊,通过它将整个建筑群落与园林串联起来,让建筑人文的气息与岭南山水环境高度契合。
历时三年有余,何镜堂带领团队在无数个日夜中,精心策划了无数个方案,图纸更是画了无数遍。他们不断修改打磨,精益求精,在材料选用上也进行了广泛的挑选和对比。项目落成后,他对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设计很满意,“它是地域、文化、时代融合的杰出作品。”
教学中提倡“三到位”,躬身一线培养人才
何镜堂把传承、发展中国建筑事业作为最大的心愿,虽85岁高龄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一线。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牵头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鼓励创新与自我否定,带领学生一起投入到建筑设计创作中体会真谛。上课时,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聚会时,他要求学生勘察房间结构并徒手画出来。没有尺,就用手、脚和双臂丈量。从设计深圳科学馆开始,何镜堂就不断总结和反思。之后,他在教学中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项工程实践,获一个设计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凭借这种扎根实践、不断深化的教育方法,何镜堂带出了一批思想敏锐,富有创见的青年设计师。
他认为建筑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团队智慧的体现。建筑是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它涵盖建筑、结构、水电、智能化等多方面,所以建筑师需要与不同的工种沟通协调,在合作中使建筑从无到有。他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优秀研究生,通过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打造了“何镜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也让华工建筑设计院成了业内公认的建筑人才摇篮。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天盛优配-配资宝app官方网站-配资客户-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