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生活志》
作者:周乾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神秘的“避火咒”与“克火”神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常把消灾的愿望寄托于某种特定事物。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紫禁城古建筑上暗藏着各色各样的“避火咒”。
纪录片《紫禁城》(2021)剧照。
藻井是古代重要建筑上的常见装饰。在太和殿宝座上方,就有一座极为华丽的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这座藻井共有三层:最下为方井,中为八角井,最上为圆井。其中四边形与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间,称为“角蝉”。藻井正中垂着一只大圆球和六只小圆球,这种装饰叫“轩辕镜”。古人认为,轩辕是“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具有“阴阳交感,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雪,散为露,聚为云气”等本领,也有镇火之效。太和殿藻井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古人眼中的“防火神器”。
展开剩余89%藻井克火的传统早已有之。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藻井的造型类似于星官“井宿”。井宿为南方朱雀七宿之首,有八颗星,形似水井,因此古人认为井宿主水事。东汉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就曾提到大殿中有“圆渊方井,反植荷渠”。古人认为,藻井上绘有荷花、菱角和水草等与水有关的花卉图案,也能产生“厌火”的作用。
这种水草纹克火的文化传统被承袭下来。水草纹饰不仅出现在藻井上,在古建筑室内的顶棚天花和大梁上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例如文渊阁天花板上的金莲水草彩画图案。“金莲水草”是清早中期天花板位置彩画的一种,以荷花、水草为主图案,花头沥粉贴金,造型清雅。
来故宫的人,想必都曾从午门前经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午门匾额上“门”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本应为竖钩的一笔竖直而下,并不带钩。再往前走,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各宫门,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匾额上的“门”字也都“有竖无勾”。
“门不带勾”是古人防火消灾的一种避讳方式。这种思想的形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据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记载:当年,都城临安存放皇家族谱的玉牒殿曾经失火,火势一直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火灾是因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而起。于是皇帝下令把殿门的匾额统统摘下,扔进火中焚烧,玉牒殿的火灾也很快被扑灭。到了明朝,无论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明人詹希原书写的南京皇宫各宫门、朱孔易书写的北京大明门等匾额,“门”字亦不带钩。
《远西奇器图说》中的水龙示意图,《故宫生活志》插图。
当然,并非所有紫禁城宫门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位于故宫东部区域的宁寿宫建筑群,其中的锡庆门、衍祺门、养性门、宁寿门等宫门匾额上的“门”字都有明显的钩。宁寿宫建筑大多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建,原本是乾隆帝打算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很多宫门匾额都是由乾隆帝亲自题写。看来乾隆帝并不在意“门”字带钩会引起火灾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清代紫禁城火灾档案上,并没有宁寿宫建筑群遭受过严重火灾的记录。
紫禁城檐角的“镇火兽”
很少有人知道,寄居在紫禁城檐角的异兽也有镇火的寓意。
紫禁城古建筑正脊两端多有龙形兽首,名叫“螭吻”。这种神兽是由汉代“鸱尾”演变为“鸱吻”,进而演化而来的。
螭吻镇火的传说在西汉时期就已见诸史册。《史记》中有汉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遭受火灾的记录。据北宋李诫《营造法式》记载:在柏梁殿火灾后,越地巫师说海中有虬龙状的大鱼,外形与“鸱”相似,可激起巨浪,降雨灭火,于是古人将鸱尾形象置于屋顶,用来镇火。《三国志·魏书》中有“(刺史李世哲)逼买民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说明至少在三国时期已有在屋顶放置鸱尾的做法。大同市云波路出土的北魏石椁内的陶屋,其屋脊两端也有明显翘起的鸱尾。
相较于“鸱尾”,“鸱吻”的造型出现明显变化。建造于唐德宗年间的南禅寺大殿上的鸱尾仅有翘起的鱼尾;而梁思成绘制的佛光寺东大殿鸱吻不仅有鱼尾,而且明显可见鱼尾前部有龙形神兽,瞪眼张嘴,做吞脊状。不难发现,在唐代,“鸱”的形象发生了改变:龙首獠牙,形貌狰狞,做张口吞脊状,用于驱邪镇火。
“螭吻”一词较早出现在宋人龙衮的《江南野史》中。明清以后,“螭吻”的叫法逐渐普及开来。在传说中,螭吻是“龙生九子”的第二子,属于没有角的龙,通体呈黄色,好东张西望,喜欢吞火。在古建筑领域,因为位于屋顶正脊两端,“螭吻”又被称作“正吻”。故宫太和殿檐角就安放着张牙舞爪、“咬住”正脊的螭吻,用来镇火防灾。
故宫文渊阁建筑外檐上还有“游龙负书”“海马负书”的彩画,也隐含避火的寓意。古人认为龙可上天潜渊,司水布雨,灭火驱邪。“游龙负书”绘制的是一条在祥云之上蜿蜒前行的游龙,龙身驮有卷帙。海马即《山海经》中的,是传说中善走的神马,因产于“北海”,故被称为“海马”。古人认为,海马不仅能在水中疾行,且不惧水火。“海马负书”绘制的是一头在汹涌波涛的大海中奔腾的马,马背上驮有书匣,也寓有避火的巧思。
在太和殿屋顶上,还有一只特别的小兽“行什”。除太和殿外,紫禁城所有古建筑屋顶的小兽数目都是单数,且不超过九只。唯独太和殿的屋顶上“蹲”了十只小兽。这样特别的安排,牵出了一段失火重修太和殿的往事。
纪录片《紫禁城》(2021)剧照。
行什得名如此,是因为这只小兽在太和殿屋脊上敬陪末座,排行第十。行什的五官很奇特,眉毛翻卷,环眼暴睛,朝天鼻,鸟嚎嘴,嘴里有两只獠牙。它身材壮实,乳凸腹鼓,肩后还生着一对翅膀,双手交叉,握着一杆金刚杵,手掌为十指,脚部却为四趾,造型似鹰爪。远远看去,与雷震子有诸多相似之处。
古老的太和殿屡历火劫。据统计,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至少三次因雷击失火而遭焚毁。《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描述了永乐十九年(1421)三大殿失火时的可怖景象:“这天晚上,由于天意,碰巧发生大火,其起因是空中的雷电击中了皇帝新建的宫室顶……其结果是大约二百五十英寻的地方化为了灰烬,烧死了很多男人和女人。”
太和殿每遭焚毁,都要重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第五次失火后重建,由匠师梁九负责。因修葺大殿的楠木严重短缺,梁九把太和殿的开间做了改动。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开间由原来的九间变成十一间。然而,重建前的太和殿,九个开间对应屋顶角部的九只小兽。而现在,十一个开间的太和殿屋顶又要重新排瓦,瓦件对应的尺寸也要发生变化。梁九发现,屋檐四角排完九只小兽后,恰恰多出一块瓦的空间。该如何补上这“片瓦之地”的空缺?思忖良久后,梁九想到,可以在这里增加一只新的小兽,这只补空的小兽就是行什。
历史上太和殿多次着火,大多与雷击有关。梁九在太和殿屋角放置这样一只形似雷震子的神兽,寓意非常明显: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之劫。于是,太和殿屋顶上独一无二的“行什”,就这样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故宫里的“防火墙”与灭火器
上面提到的“避火咒”,只反映了古人防火防灾的美好愿望。紫禁城中有什么实用的防火方法呢?这里的建筑布局实际上也有着避火的巧思。
紫禁城中有一条全长约两公里的内金水河,这条内河由宫城西北的筒子河水关流入宫城中,流经武英门、太和门广场、文渊阁,再从东南角水关出宫,几乎环绕了大半个紫禁城。内金水河被设计成弯弯曲曲的形状,并非故意耗费物料,而是有意为之。因为紫禁城建筑规模庞大,一旦失火,仅靠井水和水缸中的存水来救火,是远远不够的。内金水河充分接近流域途经的各座宫殿,就是为了方便失火时就近取水。天启四年(1624)午门以南的六科廊失火、天启六年(1626)武英殿西油漆房失火,都得益于在失火点附近取到了内金水河的水,才使得火势及时被扑灭。
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平面图,《故宫生活志》插图。
除了内河取水,紫禁城中还有数道坚固的“防火墙”。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三日凌晨,御膳房起火,火势顺着西北风一路向南,很快蔓延至乾清门广场、后右门、中右门,又因西风拐了个弯,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木质斜廊蔓延至太和殿,烧毁了太和殿及其东侧的木质斜廊。经过这次火灾,康熙三十四年(1695)复建太和殿时,匠师梁九将木质斜廊改为砖砌的卡墙。从此,太和殿两侧有了“防火墙”,成功阻断了建筑两侧的火源由东西向蔓延。
故宫内还有另一种形式的防火墙,叫“封后檐墙”,又名“风火檐墙”。封后檐的设置起于雍正时期。顾名思义,这种墙不设门窗,屋檐位置的檩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均用砖墙封砌,不露在外面。
《上元灯彩图》(局部),《故宫生活志》插图。
清朝时的紫禁城,不仅是帝王后妃的居所,窄小的围墙之下,也寄居着形形色色的兵丁、太监和宫女。在日精门、月华门以南一带的围房,就是兵丁、太监值守的地方。下人当值时或下值后,时常用火做饭,常有火星蹿到房檐之上。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下旨改造围房后檐围墙,“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一律不留门窗。
故宫里还有四间颇具特色的“石头房”,分别位于凤彩门、龙光门、增瑞门、永祥门四座门廊的南侧。从外面看,这几间房和其他房屋并无二致。但实际上,它们并非用木材建造,而是为防火建造的“实心房”。这些“石头房”四面均为墙体,墙内填满碎砖。随着时间的流逝,房檐上的部分漆皮已经风化、脱落,细心的人从旁经过,或许会发现这些石头房房檐上裸露的“石心”质地。
除了“石头房”,故宫内还有一座“烂尾楼”——灵沼轩。如果能完全竣工,它可能会是紫禁城中为数不多的完全“不怕火的建筑”。灵沼轩位于东六宫区域,前身为延禧宫。屡历火劫的延禧宫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火灾后彻底化为废墟。宣统元年(1909),隆裕太后听从太监小德张的建议,要在延禧宫遗址上盖一座“不怕火的建筑”,这便是“灵沼轩”。按照隆裕太后的设想,重建后的灵沼轩将是个“水晶琉璃世界”:
帝登极后,于此兴修水殿,以奉养太后。四围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之。殿凡九层,层九间,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间。以铜为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琉璃世界。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荇藻参差,青翠如画,地板又可开阖,时或揭起,驾小舟直达宫外。中层、上层亦用玻璃,上层顶上更有玻璃缸数事,为蓄鱼之需。楼梯皆置宫外,由东南亭内曲折环绕,渐升而不自知也。太后自题匾额曰:灵沼轩。而俗呼曰:水晶宫。闻此次工程费帑已达百万以上,逊位之时尚未毕工也。(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五)
帝登极后,于此兴修水殿,以奉养太后。四围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之。殿凡九层,层九间,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间。以铜为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琉璃世界。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荇藻参差,青翠如画,地板又可开阖,时或揭起,驾小舟直达宫外。中层、上层亦用玻璃,上层顶上更有玻璃缸数事,为蓄鱼之需。楼梯皆置宫外,由东南亭内曲折环绕,渐升而不自知也。太后自题匾额曰:灵沼轩。而俗呼曰:水晶宫。闻此次工程费帑已达百万以上,逊位之时尚未毕工也。(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五)
她计划在地下一层和四周用条石垒砌水池,引入金水河水;在地上两层、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殿中建四根盘龙铁柱,顶层建五座铁亭,四面出廊,让四角与铁亭相连。闲暇之时,人便可徜徉其中,观鱼赏景。考虑到防火安全,灵沼轩以石材做墙,采用钢结构框架体系,也是我国较早的钢结构建筑。这座不怕火的“水晶宫”,因清政府国力空虚,加之辛亥革命爆发,开工三年后便停工。如今的灵沼轩,仍是百年前未完工的状态。
各种颇具巧思的“皇家灭火器”
除了建筑上的考量,紫禁城中还藏有各种颇具巧思的“皇家灭火器”。
水缸是紫禁城中众所周知的“灭火器”。在距离内金水河、水井较远的紫禁城中轴线及内廷区宫殿前,大都安放着铜缸。这些缸通常被称为“海”,平时会贮满水,为的是着火时能就近及时取水。据清宫史料统计,紫禁城中大铜缸的口径可达五尺,烧造时要耗费约三千四百公斤铜。清光绪年间,紫禁城内共有大小铜缸、铁缸三百零八口,每年十一月初一至第二年正月三十日,宫里会安排杂役苏拉们在缸底烧炭,避免缸水凝结;熏缸之后,每年从二月初一开始,这些苏拉还要每月往缸内加两次水,保证缸水不干。
除了铜缸,明清皇家还有一种机械“灭火枪”——激桶。紫禁城中的激桶有唧筒、水龙两种样式。唧筒在清宫档案中又被称为“岔子激桶”。故宫博物院现藏唧筒多为铜制,呈下粗上细的中空长筒状,由内外套筒、喷水头、支脚、阀门等部件组成。内筒被抽出后,整个唧筒的长度可达两米。最里层内筒的顶部固定了喷水头,最外层套筒底部有数十个小孔,用于汲水。支脚用于架立唧筒。阀门一般有两个,为铜片或软皮,分别控制进水和出水。唧筒往往与水桶配合使用。建筑失火时,救火的人将唧筒支脚张开,立在水桶中,并将外套筒底部置于水中,将喷水头对准火点,前后推拉底部内筒,就能喷出水柱。
纪录片《紫禁城》(2021)剧照。
水龙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西洋激桶”,是一种利用拉压杠杆的方式取水喷水的灭火装置。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水龙模型,是当时成批制造水龙前的小样。水龙主要由水箱体、铜缸、活塞、阀门、铁杆、压梁、将军柱、出水管等构件组成。水箱体相当于水龙的“外壳”,且底部有抬杠,便于搬运。铜缸为圆柱形,位于水箱体内,数量可达四只,相互间有软管及阀门相连;两只铜缸用于存水,另两只铜缸内有活塞,用于吸水。
活塞由圆形铜块与数层软皮挤压而成。活塞被固定在一根竖向铁杆端部,铁杆的另一端与压梁固定。压梁为一根长木梁,功能相当于人力挤压活塞的杠杆。将军柱位于水箱体中部位置,底部与水箱体固定,顶部与压梁铰接相连,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出水管位于将军柱旁边,为竖向铜管,管底有软管与吸水缸相连,管顶可再接自由转动的水平管,以便向各个方向喷水。据明代来华传教士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记载:水龙救火有奇效,无论着火位置多高、多远,水龙喷出的水都可迅速将火灭掉。五六个人操纵装置,灭火威力胜过百人。清中期起,水龙逐渐取代了唧筒,成为紫禁城中的“灭火神器”。
本文节选自《故宫生活志》,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周乾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赵琳
发布于:北京市天盛优配-配资宝app官方网站-配资客户-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