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你们一定要每天上班?”
“姥姥,为什么必须和每个同学搞好关系?”
朋友被7岁女儿的“灵魂拷问”噎住了,一旁的姥姥说:“等你长大就懂了”。
这敷衍的回答让她直摇头。
在一次饭局上,她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让我回想起我家小子那些曾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真正的智慧回应,远非一句“长大就懂”那么简单...
儿子2岁多的时候,刚认识数字,有天突然问我:“爸爸,比1小的数字是几?”
我随口答:“比1小的数字很多啊,0就比1小,负数都比0小。”
儿子一脸困惑:“什么是负数?”
我解释:“负数就是比0还小的数字。”
他立刻反驳:“我现在有1个苹果,吃掉1个,就是零呀!不可能比0小的,你肯定错了!”
我哑然……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忽略了他理解数字的认知基础,他还停留在具体实物的增减阶段,在这个阶段,实物并不能展示负数的意义。
展开剩余76%如今儿子5岁,几天前他又抛出了同样的问题:“爸爸,比1小的数字是几?”
我故意逗他:“肯定是0啦!”
小家伙得意地扬起头:“错啦!是负数!负数都比0小!”
康德说,智慧是组织化的生活,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知识并非孤立的点,而是一张相互勾连、层层递进的巨网。
很多问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知识体系逐步建立,理解能力自然增强,他们确实会“长大就懂”。从这个角度看,那句“等你长大就知道了”似乎也没错。
但是在这句话之前,一定要有探寻答案的过程,真正的回应,未必是立刻给出完美答案,而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教给他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
所以,对于朋友闺女的问题,我认为这样回答会更好。
“爸爸妈妈去上班,就像你在学校学习新本领一样,是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为了能给你买喜欢的绘本和玩具呀,虽然他们白天不能陪你,但依然非常想你、爱你,所以等他们下班,记得告诉他们你也想他们了,好吗?”
当我们确实无法解答时,坦诚自己不懂,不丢人。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考场,也适用于亲子对话。
当孩子问及生死,问及分离,问及我们难以启齿的世事,与其用一句“长大就懂”搪塞,不如坦然承认:
“宝贝,这个问题确实很深奥,爸爸现在也还在学习中。”
这份诚恳,既传递了求知的真实态度,又保护了孩子提问的勇气。
如果你的时间允许,把难题变成探索,效果会更好。
“哇,这个问题提得真棒!爸爸也不太确定,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好不好?”
前段时间,儿子问我为啥会天黑,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台“日升日落”实验模型,他兴奋地照着说明书拼装好,装上电池,亲眼看着小地球转动,阳光如何照亮不同区域,天亮、天黑变得无比直观。
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的远不止公转自转的知识,更是主动寻找答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这种共同学习的亲密感,远胜于一个孤立的正确答案。
所以,当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时候,尽量不要说“你长大就懂了”
弯下腰,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回应,或者和他一起寻找答案。
一个孤立的答案碎片,远远不如陪他亲手搭建理解世界的框架,答案或许会迟到,但探索的勇气和思考的火花,应该在提问的那一刻就被点燃、被珍视。
END
发布于:河南省天盛优配-配资宝app官方网站-配资客户-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