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其实本质就是“职业固化”,或者说是“职业世袭”。因为无论古今中外,职业就意味着阶层,或者说阶层是用职业来划分的。
典型的可以看印度,婆罗门控制神权,刹帝利掌握军政,吠舍是商人官吏,首陀罗就是农民小贩和工人了。还有达利特是贱民,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的活儿。
印度的所谓种姓就是“种+姓”,姓氏就说明了职业与出身。圣雄甘地的含义为学者,家族是婆罗门。但也有说他们家是吠舍的,甘地(Gandhi)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说菜贩。尼赫鲁家族则肯定是婆罗门,以封地为姓,跟中国古代的封建贵族一样。
前些年我接触过一家印度公司,好几个都叫“库马尔”。我问含义,回答说就是贵族的意思。但这不代表真的出身高贵,相当于中国叫“李富贵,王百万”似的,本来是通用名,但有的低种姓给当做了姓,就是要掩盖自己的卑贱出身。
展开剩余73%我当时觉得印度人太累了,至于嘛?但翻译说这就是人家的文化传统,既然实施了几千年,那就说明种姓制度是能保持社会稳定的最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和印度有些类似,开始的“母姓父氏”代表出身,但后来就也有用职业当姓氏的了。典型的如司马司徒什么的,都是官职,公孙则是贵族后代。
再者说,中国的“籍贯”,贯是出生地,籍就是职业。军民匠灶(煮盐)为主,还有官、吏、商、渔等籍,至于乐户、疍户什么的就是贱籍了,世世代代不得翻身。也就是说古代职业都是世袭的,除非有资格参加科举,且考上了功名,否则根本无法改变阶层,也就换不了职业,至少是不能向上换职业。
也就是说在古代,职业就代表了阶层,所以才有士农工商的说法。李白出身是商人,在当时算贱籍,没资格参与科考,因此只能是折腾行为艺术来引起权贵重视。黄巢是私盐贩子,也是贱籍,好容易冒籍参加科考还没中,所以干脆反了,冲天香阵透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
尤其到了宋明之后,职业与阶层完全绑定,祖宗是干嘛的,后代就必须继承,几乎没有跨越阶层的机会。戚继光并不是出身卒伍,而是世袭的四品武官,大概相当于团长吧。其他看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林冲鲁智深等人都是世袭的基层武职。包括宋江,在县里当小吏同样是世袭。
实现阶层跨越的是武松兄弟,本来应该是农民或小贩,但后来成了“都头”。但这也谈不上逆袭,因为都头在古代也类似贱籍,同样没资格参加科考,也就是不准跨越阶层。
之所以古代官员和文人都讲究“耕读传家”,就因为土地是资本,而读书是阶层,保持读书的家风才能不让阶层滑落。当然,家里土地多了才有钱,这才能读得起书。
到了现代,似乎是阶层可以随便跨越,但实际上呢?这只不过是时代的一个短暂转折期而已。一旦社会经济平稳了,那职业就会固定的世袭,阶层也就稳固了。
看看英美德法日等国不就知道了,父母干什么,孩子就基本都干什么。虽然可以靠读书、体育、演艺和创业改变职业阶层,但都是小概率事件,非常小的。而“波士顿婆罗门”才是真正的世袭家族,零元购的后代则继续零元购。
中国人当然不愿意成为这种固化的社会了,所以才极端的厌恶各种二代三代。但仔细想想,只不过在30年前,“接班顶替”不是国企中最普遍的方式吗?包括银行,在1998年金融危机时某银行都鼓励过提前退休,好让孩子尽早接班。可以说这是最后一批了,但也只能说是有制度保证的最后一批吧。
这几天我无论是吃早点还是逛大集,发现不少摊子都有了年轻人在卖货。一问都是摊主的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跟着出来摆摊儿卖货了。这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但难道不是职业固化吗?
士农工商,在古代是千年世袭的,到今天真的有很大改变吗?前两年我和小学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喝点儿酒发起了感慨,说:看看这桌人,像不像咱们的父辈坐在这儿啊?司机的儿子开滴滴,售货员的闺女当导购,厨子的儿子继续掌勺,领导的孩子继续当官儿。或许再过20年,咱们的孩子坐一起,和咱们今天的感觉还tm一样。
人们都反感阶层固化,但其实是嫌自己的阶层不够高,否则就是该担心“阶层滑落”了。之所以西方把教育费用归为“防御性支出”,就是因为要防止别人超过自家孩子,怕的是自家阶层不够固化。
总之吧,不管你是否愿意,和平时期的职业是固化的,一旦从事就很难更换,而孩子则就算换了职业,其实也仍然是在同等圈子里打转儿,相当于世袭继承。
如果觉得阶层固化很别扭,那就换个说法儿:沿着父辈的道路继续前进,光荣的接班儿,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是不是听着顺耳多了?但本质其实都一样…………
关注“章哥说买房”微信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天盛优配-配资宝app官方网站-配资客户-正规配资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